2006年10月1日

阿爾都塞的幽靈 ------重讀《保衛馬克思》

「在實踐中承認某個真理的存在,
並不等於認識了這個真理。」

〈關於唯物辯證法〉


最近北京商務印書館重新再版法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爾都塞
(Louis Althusser,台灣譯作阿圖塞)的重要著作《保衛馬克思》(註﹕1)。這本在1965年出版的名著(以及跟著的《讀〈資本論〉》),令到這位抱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以及希冀以哲學思考介入現實政治的阿爾都塞,正式站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歷史舞台。

雖然阿爾都塞逝世已有16(有人稱阿爾都塞1990年的逝世是第二次的死亡,第一次「死亡」是發生在1980年殺妻悲劇後而完全退出理論界的舞台),但他的影響力沒有隨著年代的流逝或過去「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而有所消減,英語世界仍然不斷再版阿爾都塞的著作,以及重新整理出版阿爾都塞生前沒有發行的筆記講義。而在中國國內最近亦重新掀起了一股阿爾都塞研究熱。

筆者在十多年後重讀《保衛馬克思》,沿著阿爾都塞的思想腳步留下的印跡,不期然的又走進這書誕生的歷史氛圍。這是一個對現代馬克思主義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意識型態分水嶺的年代,它重新喚起對馬克思主義理想的激情,令無數仁人志士投身到工人階級解放事業的鬥爭中去。

《保衛馬克思》產生的歷史背景

1956年蘇共二十大會議後,開始推行一系列的「非斯大林化」政策(當然官僚的國家資本義體制仍舊維持不變)。雖然蘇共在政治上仍然牢牢控制著其他「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西歐共產黨,不過在這種「非斯大林化」的政策下,官方「馬克思主義」的正統論述開始動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討得到相比斯大林的思想高壓時代出現較為寬鬆的環境。但正正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突然從過去30多年高壓的思想統治下傾刻之間被解放出來,無可避免摻雜或借助形形色色的西方唯心主義或人本主義哲學的外衣來作各自的表述。不過,這結合種種不同的唯心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令到馬克思主義離開自己的本源越來越遠。

在這股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甚至連蘇共官方(包括其中的附庸法共)亦認同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的這種背景下,阿爾都塞深感到馬克思主義面臨著空前的危機(註﹕2)。《保衛馬克思》就是阿爾都塞面對這股逆流形勢底下,發出力排眾議的一句戰鬥的呼喊,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反人道主義、反黑格爾主義。正正因為此書的目的如此具有論戰意味及對現實政治的高度的理論介入,所以這本著作一面世便對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爆炸性的影響。但它所引發的爭議及受到的抨擊,一點都不少於它所獲得的認同。

那麼《保衛馬克思》一書究竟對馬克思主義說了些什麼獨創的東西呢?《保衛馬克思》由是阿爾都塞在60年代初不同時期發表的八篇論文所組成,而其主要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重新作出梳理及闡述,阿爾都塞在書中對馬克思主義提出著名的「總問題」(或有譯為「問題設定)以及「認識論斷裂」的理論來劃出馬克思主義與形形色色非馬克思主義概念的界線。這為當時既不滿蘇共的官方理論也不甘心全盤接受黑格爾主義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左翼知識分子,提供了一條另類的思想出路。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理論

首先青年馬克思時期的著作是否等同馬克思主義?因為當時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的左翼思想界的時髦潮流就是回歸到青年馬克思時期的著作(尤其是《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甚至以青年馬克思著作思想來反對後期的馬克思的著作。阿爾都塞對此明確提出青年馬克思的思想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理論的真正基礎。雖然青年馬克思不斷在批判黑格爾哲學體系以及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不過其思考方式的「問題設定」仍然停留在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問題設定框架之內,即舊有的「人本學」範圍。所謂問題設定就是決定一個理論所能夠處理的問題範圍,以及提出問題的可能。

第二,那麼馬克思什麼時期開始的著作,才具備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理論的基礎呢?阿爾都塞提出以1845年馬克思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為起點直到《資本論》完成,就是在對比之前的著作產生著名的「認識論上斷裂」的理論。這種認識論的斷裂不單只改變問題設定,更是標誌著一種新的科學理論與其前科學的意識形態之間的斷裂──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它的理論意義是什麼呢?阿爾都塞認為這種新科學的誕生,為人類科學的知識開啟了一個新的「大陸」,即歷史知識的大陸。它可以媲美泰勒士開啟了數學的「大陸」,以及伽利略開啟了物理學的「大陸」一樣。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

阿爾都塞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誕生的理論背景後,所要進行的理論工作問題才剛剛開始。因為正如泰勒士(Thales)建立的數學導致柏拉圖哲學的產生,而伽利略的物理學導致笛卡兒哲學的產生。馬克思所建立的歷史科學,同樣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這種哲學就是一種關於工人階級革命實踐的哲學以及理論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但阿爾都塞認為,由於種種歷史及政治的原因,也有哲學內部的理論原因,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來說出現了滯後的問題。在《保衛馬克思》裡的文章,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嘗試要做的一系列理論工作,希望賦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更明確的、充分的符合其本質(或科學基礎)的理論存在形式及存在能力。

那麼,阿爾都塞的《保衛馬克思》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是否達成上述目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筆者以阿爾都塞本身是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來對待。雖然阿爾都塞在書中提出不少富有創見的概念,但如集中討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是關於工人階級革命的理論與實踐這點來說,筆者認為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理論能夠完成上述目的,它令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 可以真正擺脫過去被經濟決定論或目的論困擾的問題(盧卡奇與葛蘭要在這方面亦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多元決定」的理論意義

阿爾都塞嘗試以「多元決定」的概念來概括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重要性質。在〈矛盾與多元決定〉一文裡,有關政治、經濟等等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著名的「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經濟因素從來都不是單獨起作用的」這個論斷。而在〈關於唯物辯證法〉裡,進一步深入闡釋列寧分析俄國革命的成功在於俄國處於帝國主義鏈條中的最薄弱環節這個論斷。阿爾都塞認為社會形態是由多個環節的結構(包括所有必然的從屬及支配關係的矛盾)所組成的複雜統一體,當中有起決定作用的不變的主導結構,以及有不同層次的可變的種種矛盾。這種種矛盾與主導結構的互動構成了社會總體內在的不平衡關係。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在某一階段會產生轉移或壓縮,即主導結構(經濟因素)會將自己的決定作用轉移或指派給其他的可變性的矛盾層次(政治、意識型態……),根據這個佔「主導地位」的結構層次又來組織起其他的層次,這種種表面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矛盾匯聚而成後便會產生革命性的爆炸作用,但重要的是當中從來不會只得一種主導矛盾孤獨地起著作用。

阿爾都塞殫精竭慮地所構造的多元決定理論,撇開在當時因政治上的需要表面夾雜著毛澤東矛盾論語言的糟粕,多元決定內裡的思想其實是對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隱藏的哲學作出了解釋或補充。因為托洛茨基對俄國社會特殊的落後性分析,指出當時俄國仍佔主導地位的封建農奴制度以及全歐洲最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並存著的這種不平衡的發展,進而提出俄國的無產階級有能力去償還資產階級沒能力完成資產階級自身革命的這一筆債,甚至跳躍到社會主義的革命。阿爾都塞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儘量尋找一種非簡單的經濟決定論或目的論的解釋,令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有能力掌握到現實社會的複雜變化。這點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仍然處於斯大林主義的機械粗糙的唯物論控制的左翼思想來說,算是一項不少的成就。

不過,正如阿爾都塞自己在書末的〈致讀者〉一文中說,他自己批評自己在《保衛馬克思》一書裡的缺點,就是沒有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實踐與理論實踐結合的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先前哲學區分開的重要元素。這點作者坦白承認是自己生活經歷問題使然,並且承諾在以後的研究會作深入的探討。可惜的是,對第一個問題的理論探討在以後的著作都鮮有觸及;反而繼續深入第二個問題的研究,即後期提出了在哲學裡的階級鬥爭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元素。或者,阿爾都塞認為他的「理論實踐」已經彌補了政治實踐與理論實踐結合的問題﹗

阿爾都塞與我們

說到此,不得不提一下最近兩三年來在中國國內重新掀起一股阿爾都塞研究熱,內地除了重新翻譯及出版阿爾都塞的不少著作外,也有不少中青年學者發表了不少阿爾都塞的評論文章。筆者覺得國內現在對阿爾都塞的評論雖然已經不再像十多二十年前那樣,粗疏地及一股腦兒地將阿爾都塞扣上結構主義者的帽子而加以「批判」,現時較為客觀地從歐洲思想不同的淵源或文化的角度來評論阿爾都塞以及肯定其對哲學思想史(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不過,即使從學術思想來說多是述而不論,並沒有什麼獨到的見解。而且,對於阿爾都塞理論最不光彩的一頁,就是他對中共毛澤東主義的獻媚及「失身」(即使阿爾都塞是以毛主義來曲折表達反對斯大林主義),在這點上仍然成為大造文章的題材。對於我們今天的左翼以及工人運動來說,毛主義正正是必須加以批判及拋棄的偽馬克思主義。

一個年代的歷史場景已經置換,我們今天的左翼正處於這個新自由主義肆虐的年代裡,右翼勢力到處叫囂著「除了資本主義,這裡沒有另類的出路」。不過,我們今天的左翼反而應該興幸的是,我們相比起阿爾都塞的年代,我們再沒有號稱「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來作為反對資本主義的另類出路模式,而該年代的斯大林主義及毛主義已經徹底破產以及被工人運動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所以這對我們探求另類出路的當代左翼運動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壞事,起碼我們已經知道什麼不是社會主義的東西。

阿爾都塞留下的這本著作,相信在將來仍然能成為啟發人們繼續探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鑰匙。最後,我以書中的〈皮科羅劇團,貝爾多拉西和布萊希特〉一文末尾作結﹕「現在演員早已離開了舞台,布景早已被拆除,但它的無聲的台辭卻在我的思想中縈迴不息。」


1﹕這個顧良的法文中譯本其實早在1984年已經在中國推出,但當時只作內部發行,筆者一直沒有機會閱讀到這個譯本。而過去只是閱讀由台灣遠流出版社出版的陳墇津的英文中譯本。今次讀到顧良的譯本後,感覺無論從文意及語感方面,確實比陳墇津的譯本較為優勝。而且今次的譯本還加入1996年阿爾都塞學生巴里巴爾(Etienne Balibar)撰寫的再版前言及生平傳
略。

註 2﹕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同樣令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現危機。因為當時在「第二國際」佔主導思想的歐洲各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預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會自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機械論解釋,因為大戰爆發而遭遇徹底破產。社會民主黨理論的破產(包括在行為上參加進這場帝國主義國家發動的戰爭),突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與理論出現嚴重分離的危機。這時以盧卡奇及葛蘭西為首的一派重新回到探討黑格爾哲學與馬克思的關係,著重研究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提出富有創見的物化(異化)及領導權的問題。不過,阿爾都塞因為抱著反黑格爾主義的理論旨趣,所以對盧卡奇及葛蘭西哲學出發點的批評不免失諸偏見。

後記:自從學習了法語後,對 surdétermination 翻譯為「多元決定」有不同的看法。翻查Larousse 法語辭典,Sur 如果作為前綴詞,除了有過度、超過的意思外,還有一層是優勝Supériorité 的意思,即在一個序列或子集內較具優勢或突出的意思。所以,sur 作為détermination 的前綴構成這個 surdétermination 複合詞的意思,是指一個較佔優勢或主導的決定。如果再聯繫阿爾都塞的上下文意思,阿爾都塞有提出 contradiction surdéterminée,用surdéterminée 來形容矛盾,因為各種不同的矛盾存在的複合統一體之中,某個矛盾相比其他矛盾在特定歷史的時刻或新時代來臨會產生決定作用,但當然也會被其他矛盾取代決定作用的地位。所以 surdétermination 可以試譯為「優勢決定」或「關鍵決定」;還有萬毓澤多年前譯的Michael Löwy〈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理論〉一文裡,譯為「泛層決定」。阿爾都塞提出這個概念,根本是用來反對「經濟決定論」的庸俗 「馬克思主義」。